在 “科技赋能乡村振兴”、“区域协调发展”等战略不断推进的当下,高校早已不再是孤立于尘世的知识象牙塔。如今高校,更像是一座连接产业、地方和校友网络的关键桥梁,长江大学便是在“多维协同”领域表现卓越的一座。
长江大学在与企业的合作方面,那可是成果满满。在这片创新热土上,长江大学的 “一室两油三水四盟” 建设早已不是抽象概念。与中石化四机石油机械有限公司共建的校企合作创新实验室里,机械工程团队正将钻井工具检测技术升级为智能诊断系统,这套曾斩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的技术体系,如今每天都在为油田现场解决实际难题。
与此同时,“油气钻采工程”省级重点实验室的灯光常亮,科研人员正在攻克页岩气压裂的核心技术,而 “涝渍灾害与湿地农业”实验室的专家们,则带着耐涝水稻品种走进江汉平原的田间地头,让科技为粮食安全上保险。
如今,页岩气压裂的核心技术已在涪陵页岩气田创造8.7亿元年产值,学校与中国科学院兰州化物所、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获批共建“低碳催化与二氧化碳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与三大石油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这都为学校科技成果转化插上了新的翅膀。
展开剩余72%近年来,长江大学科技成果转化金额不断攀升,仅2024年,通过学校湖北长大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实现科技成果转化的金额就达到1.23亿元,该校还中标某央企单项近亿元科技服务大单。近五年,学校科技成果转化金额达到13.44亿元。
另外,在产教融合方面长江大学也传来喜讯,武汉蔡甸校区的建设堪称校地合作的典范。在这里,校地资源实现了共建共用。学校利用自身的教育资源优势,为地方开展各类人才培训,提升地方人才素质;地方则为学校提供实习实践场所,助力学生了解社会需求。在成果转化方面,学校的科研成果在地方企业得到应用,推动了地方产业的升级。
在助力乡村振兴与产业升级方面,长江大学同样不遗余力。松滋市人才站的设立,为当地引进了大量优秀人才,为地方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而荆州湿地农业基地,学校专家团队长期驻扎,将先进的农业技术带到田间地头。
长江大学作为第一选育单位选育的水稻品种“春9两优70”被确认为2025年度超级稻品种,这也是湖北省自2014年以来首个获认定的超级稻品种。在遭遇长期极端高温灾害情况下,该品种两年的平均产量仍超过780公斤/亩,达到超级稻认定标准,展示出了极强的耐高温性能。这些实实在在的成果,充分展现了长江大学服务地方发展的决心与能力。
长江大学的校友们对母校的发展可谓是全力支持。石油产业科创联盟的成立,汇聚了众多校友企业的力量。联盟内,母校提供技术支持,校友企业负责成果转化,双方紧密合作,共同攻克行业难题。校友企业还与学校共建实验室,捐赠先进的实验设备,为科研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早在2023年长江大学的校友们就累计向学校捐赠157笔,捐赠资金高达1.1亿元 。这些资金用于建设校企科研平台、设立奖学金等,为学校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资金支持。同时,校友们还积极为学弟学妹们提供实习与就业机会,搭建起学校与社会的沟通桥梁,让长江大学的学子们在成长的道路上少走弯路,更快地融入社会。
在长江大学,三方协同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一个个实实在在的场景:实验室里,师生与企业专家共同攻关技术难题;田间地头,农业专家耐心地为农民进行技术指导;校友论坛上,新老校友积极交流,搭建合作平台。长江大学通过 “三方协同”,真正成为了区域发展的 “智力加速器”,彰显出其屹立于时代脉搏之上,深度融入地方发展与产业变革的责任与担当。
用科技连接产业链,用教育助力乡村振兴,用校友情怀激发创新活力——长江大学的三方协同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场景:实验室里攻关、田间地头技术指导、校友论坛搭建合作平台。它让高校成为区域“智力加速器”,也彰显出长江大学真正立于时代脉搏、融入地方发展与产业变革的责任与担当。
发布于:陕西省富灯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